編者按
他們,有一個同樣的身份:全國星級專利代理人(中國知識產(chǎn)權報社評選);他們,一樣的星光熠熠,卻又各自閃耀著不同的華彩。在這20多位星級代理人沉靜、專業(yè)的面孔下內(nèi)心又有著怎樣的波瀾?或許他們的工作、生活、情感故事能給我們一些啟示、驚喜、借鑒,或者更多……
導語:
北大博士、留美博士后,是他自帶的光環(huán)??佳小⒖疾?、北大、留學、海歸,處在“學歷鏈”最頂端的他一路順風順水,活成了別人眼中亮麗的風景。然而,他卻說,雖說三十而立,可35歲前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誰,自己該干什么。世人眼中的順遂和榮耀,對于并不艷羨世俗名利的他來說只是一種偽裝,找不到自我再光鮮也不真實。許多年兜兜轉(zhuǎn)轉(zhuǎn),直到2007年,遇見知識產(chǎn)權,才如同魚兒回歸大海,自在、暢快,安然、喜悅。
父親影響著我的抉擇
張福根出生在一個傳統(tǒng)的穆斯林家庭。由于父親是化學老師的原因,他從小的化學成績就很優(yōu)秀。因此好像無需選擇,他大學、研究生所學專業(yè)的是化學。
讀研究生期間,他正好有門免修的課,英語底子很不錯的他就用這免修的時間來學習德語,并且學的還不錯。碩士畢業(yè)本打算繼續(xù)考博的他,面對意外得到的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機會時,他猶豫了。找工作還是考博士,這是個問題。而父親的一句話影響了他的抉擇,父親說:“博士是你自己想考的?!睆埜8母赣H似乎在他前半生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,雖然他并沒有刻意要成為父親所希望的那樣的人,但從小父親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他心里,無形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。學化學專業(yè)如是,考博士亦如是。這次父親的一句話又讓他做出了選擇:放棄了待遇不錯的工作機會,去考了博士,北大的博士。
尋找靈魂歸處
人與人,注定是生而不同的。有些人,好像對一切都很明確,早早對于自己、對于人生都有確切的定位和規(guī)劃。而大多數(shù)人,則是在命運的洪流中,一路碰撞、一路尋找才能定位自己、找到歸宿。而張福根,就是這后一種人。
北京大學的博士是個令人羨慕嫉妒的頭銜,他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。但當行駛的火車快到總站,看著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地都下了車,而他該在哪站下,又該走向何方?他開始緊張、開始迷惘:“我想要什么?什么是我應該做的?我適不適合做科研?”他想嘗試換個環(huán)境尋找答案,于是博士畢業(yè)后,帶著妻子一起來到了美國。張福根說,在美國雖然長了見識,并沒有對他從事科研工作起到激勵作用。換句說法,就是他沒有找到從事科研工作的“興奮點”。甚至,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嚴重碰撞,讓他心生去意。
在輾轉(zhuǎn)了美國兩所名校后,張福根選擇了回國發(fā)展,雖然他并未找到他想要的答案。但生活不管你有沒有準備好,都會推著你向前走。依靠強大的學歷背景和出國深造的經(jīng)歷,張福根成功進入國內(nèi)一家知名研發(fā)公司,成為研發(fā)項目負責人。然而,企業(yè)的研發(fā)工作依然沒有讓他找到那個“興奮點”。內(nèi)心沒有歸位,這就像懷揣著一枚火力強勁的炸彈,隨時會被引爆。因與老板科研理念不同,他辭職了。這時,他終于知道,研發(fā)工作并不是自己的歸宿。
心之所愛、心之所向在哪里?他沒有答案。命運讓他在求學的路上順風順水直達學歷鏈的最頂端,然而又好像在跟他捉迷藏,三十多歲了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。機遇總在偶然間,沒想到朋友的一個建議卻完成了他的“自我救贖”。
塵埃落定,尋覓多年終歸位
一次聚會,朋友建議他從事知識產(chǎn)權行業(yè)。他很猶豫,雖然在做科研的時候接觸過專利,但“術業(yè)有專攻”,他自己也沒有把握。但直覺告訴他可以試試,沒想到這一試卻發(fā)現(xiàn)“別有洞天”。博士學位、英德雙語無障礙工作、科研背景的他簡直是從事專利代理人的“最高配置”,像魚兒找到大海,馬兒找到草原,他也終于塵埃落定,找到了自己身歸何處。
從技術思維轉(zhuǎn)換為法律思維,很快他就入行了。專利工作帶給他的自我認定感、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,他終于找到了事業(yè)帶給他的“興奮點”。張福根說,從科研工作轉(zhuǎn)型到知識產(chǎn)權行業(yè)跨度確實很大,但現(xiàn)在看來對于他個人是很成功的。
進入知識產(chǎn)權三年后,張福根的能力像開了掛一樣提升。他需要更大的平臺,更適合自己發(fā)展的空間,2010年他來到了隆天。在隆天,同事之間的工作氛圍活躍、關系簡單,讓他接觸到了更多、更先進的技術知識,每天充實而愉快。
后來張福根感嘆:“這么多年我一直在想我能做什么,我想做什么。真的很戲劇化,偶然讓我進入了知識產(chǎn)權行業(yè),讓我知道了我喜歡干,而且也能干好的是什么?!?
現(xiàn)在的生活安心、自在
張福根說他很享受現(xiàn)在的生活,有喜歡的工作,美滿的家庭,有一種歸屬感讓他安心、自在。
他按照自己的方式隨性的生活。他說自己“好為人師”,但不喜歡把“傳道受業(yè)解惑的事兒”上綱上線,稱是一種學術上交流、探討。他保持每周三次長跑,但并不喜歡把這“習慣”叫做堅持,因為堅持似乎就有目的,但他并沒有,就像他從不規(guī)定自己跑多少公里、跑多久一樣,這不是任務,隨心隨性的去做就是了。
現(xiàn)在的他以最舒適的狀態(tài)沉迷于知識產(chǎn)權領域,俯瞰著生化領域最新科研成果并享受著事業(yè)帶給他的成就感。
編后感:
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,尋找自己心靈的坐標,尋找自己人生的定位,尋找活著的理由。在尋找的路上我們是孤單的,沒有人理解你尋找的意義,就像沒有人體會到你找到的喜悅。這是個自己尋找,尋找自己的過程。張福根在尋找的旅途中所經(jīng)歷的都成了他最后找到的基礎,就像《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》的一句話:“我之前所遇到的,都是為了我的終極歸屬做鋪墊。”當他細數(shù)著自己與知識產(chǎn)權的完美契合度時,當他分享知識產(chǎn)權帶給他的極致喜悅時,他的表情和動作充滿了激情,沒有猶豫和懷疑。人到中年,他第一次確定地知道了自己的心之歸處。
感悟:
對每個人而言,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:找到自我。然后在心中堅守其一生,全心全意,永不停息。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,是人的逃避方式,是對大眾理想的懦弱回歸,是隨波逐流,是對內(nèi)心的恐懼。——赫爾曼?黑塞《德米安》